有一個日本電視節目叫” 恐怖的家庭醫學”,把一些日常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小毛病,描繪的活靈活現,但結果卻異常的可怕,我想其目地除了增加收視率以外,也是希望民眾可以提高警覺,對一些平常看起來沒什麼的問題可以提早預防治療,減少悲劇的發生。
我今天要講的事也是類似的意思。因為最近連續治療了好幾個因為患者及醫療單位疏忽導致幾乎要殘廢的病例。
平常患者來到骨科門診,百分之八十的主訴都是”痛”。
腳痛、背痛、脖子痛、手痛、屁股痛。(不是痔瘡那種屁股痛,是撞到引起的尾椎痛才會找骨科)。患者的要求不過就是希望減少或消除疼痛以恢復功能,但最好不要用”止痛藥”,因為止痛藥會傷腎,傷胃,又傷肝(患者說的)。我們可以使用復健,固定,運動治療、外敷藥等等。
如果不痛了呢?那就是好了的意思嗎?大多毛病似乎是這樣。
但有的病是不痛才糟糕的呦。
最近連續來了兩個患者,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地區,但都是一樣的情況。患者都是描述某天某次小小的挫傷,慢慢的腫脹起來,到第一家醫院說這沒什麼問題,吃吃藥就好了,漸漸的紅腫增加了,沒有改善的跡象,去了第二家診所,第三家醫院說這是蜂窩性組織炎,口服抗生素一陣子沒效,改住院打抗生素點滴, 一兩 週後還是沒效,腳逐漸變形的更厲害,慢慢的不會走路了。最後終於有另外一個醫師照了X光,整個跟骨不但骨折還部份都融蝕掉了,醫師大吃一驚之下只好將患者轉到我們單位來治療。
患者都是糖尿病長期的患者,其實早已經有了糖尿病神經病變,整隻腳都有麻木的問題,但卻沒有人想到患者可能是神經關節症。
神經關節症是長期糖尿病可能發生的併發症,1868年 查可 醫師(Jean-Martin Charcot)首先描述這種因為感覺障礙造成的關節病變,但當時的患者都是因為梅毒神經病變所造成。直到1936年才有人將這種神經關節症和糖尿病連在一起。這幾十年來由於抗生素的進步,梅毒幾乎已經絕跡,糖尿病變成這種可怕的神經關節症的主要成因。
看到這些患者被轉來我們這裡實在頭痛,心想為什麼患者和原來的醫療機構都完全沒有這種毛病的概念,早點處理會有較好的結果,就不會造成這種跟骨幾乎不見, 快要截肢的情況。
糖尿病神經病變由於沒有明顯的痛覺,在受傷後可能已經骨折或脫位卻不會抱怨,如果醫師也順著杆子爬,不去注意患者的病史,這種神經關節症誤診的機會就很高。
由於這種神經關節症可能會急性或慢性造成足踝部關節毀損或變形,早期的保護固定就變得很重要,許多患者不治療的結果就變成一隻腳搖搖晃晃不穩定或船形底變形更導致後來足底的慢性潰瘍。更甚者就只有截肢一途。
而變形的腳用來走路由於壓力分佈過度集中化,傷口不會好,光是清創或補皮都是徒勞,患者往往在反覆潰瘍及感染的循環中度過一生。這時就應該要考慮的是足部結構的矯正,才有可能讓傷口癒合並使病人回復走路的功能。
但為什麼大家都只注重表面的傷口呢?!
近年來由於生活形態的改變,現代人罹患糖尿病的比率越來越高,政府也花了很多的預算在糖尿病的防治上。大家都知道糖尿病要控制血糖,也知道糖尿病的人傷口不容易好,甚至於有一種誤解是糖尿病的人不可以開刀。也因此糖尿病者有腳的傷口或變形就只有傷口敷敷藥,醫師也配合大家只做一些不關痛癢的表皮清創、縫合、補皮等,對患者可不可以走路根本不在乎。
其實能夠走路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裡還是要提醒社會大眾,糖尿病足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除了控制血糖,也要注重腳部的健康,維持患者走路的功能。現在有廠商設計適當的糖尿病鞋、足墊、輔具等,除了輕量化也有壓力不會過度集中的優點,可以增進病人的活動功能。但如果還是有問題,就要趕快就醫尋找足部相關的專科醫師,經過積極而主動的治療,才不會造成患者長期的遺憾。
行健骨科診所
秀傳足踝中心主任 朱家宏醫師 2011/6/1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