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了兼顧蔬果賣相及產量,在蔬果生長期間使用農藥,幾乎已是難以避免的事,除非是特別採用有機耕種或溫室栽培等技術,才能稍減蟲害的侵襲,但卻又會增加種植成本,消費者必需花多一些錢購買。
農藥殘留一直是民眾關切的議題,民以食為天,如果我們每天吃下肚的食物含有農藥,不管其含量多少都會造成消費者的恐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原本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風險,因此,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零風險」。
在此情況下,又該如何訂出大家可以接受的風險呢?風險是指發生危害的機率,其評估過程是透過一系列的危害程度研究,及各種發生情形的數學模式演算,將得出的數值再納入一個安全區間或係數,以確保能避免危害的發生。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也依據上述原則,對合法可用的農藥訂出了適當使用下的殘留量,評估研訂出各農藥的「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也就是說,在一定體重的人體中可接受而不影響健康的攝取量,並以「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做為行政上的管制點。
為了維護國人食用農產品的安全,食品藥物管理局及各地方衛生局建立聯合分工檢驗體系,對農藥檢驗共同合作,多年來持續進行市售蔬果之農藥殘留監測。99 年度執行市售農產品殘留農藥監測計畫,1 5 月份共抽驗農產品853件,結果有758 件符合規定(合格率89%),95 件與規定不符(不合格率11%)。
不合格農產品已立即通知衛生局追查來源,依法進行處理,並移請農政單位對農戶進行源頭輔導管理。當蔬果出現不符合「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的情形時,並不表示會立即造成健康危害,只是政府應該採取措施的管制點,並不是健康危害的臨界點。將這次檢驗結果中與規定不符的檢體評估看來,以目前國人的飲食習慣,還不至於影響民眾健康。
衛生主管機關監測傳統市場、超級市場及量販店所陳售的蔬果,監測結果除了可以提供消費者選購時的參考資訊,並能督促業者加強進貨檢驗之自主管理措施。對於不符規定的蔬果,亦立即通知衛生局追查供應農戶,並依法進行後續處理。消費者選購蔬果時,最好選擇具有認證標章或良好信譽的商家產品,例如有吉園圃標誌者,以確保食用安全。
在食用或烹調蔬果之前,最好先以流動清水沖洗根部或果蒂處,根部摘除後,再以水浸泡10-20 分鐘,取出後去除不可食用的部位,再沖洗2-3 遍,徹底清洗更是去除殘餘農藥的好方法。而在品茗或飲用花草茶時,建議泡茶時先將第一泡茶倒掉,可降低攝入農藥的風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urphywu1206 的頭像
    murphywu1206

    生門古法洗髓功

    murphywu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