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來自佛道儒中的養生智慧


第一 修心養性


第一節 修心養性——來自佛家的養生智慧

  

  人生勝境平常心

  現代人類社會,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對自身的生存狀態也重視起來,尤其是健康狀況。而來自社會的、家庭的、單位的、情感的等等方面壓力,使我們的情緒時好時壞,疲於奔命,它帶給我們煩躁、急功近利、感官刺激、憂鬱壓抑,自我封閉乃至生命的夭折。而通過對佛教文化的瞭解,又可以使我們獲得快樂、安逸、坦然、安詳和健康。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就養生而言,可以概括為五福,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那麼如何獲得這五福呢?佛家給出了以下精闢的觀點:

  慈悲心

  佛教認為,以眾生之苦為苦,修無量功德,身體健康,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行善心

  佛說:普渡眾生,眾生之內有自己。行善不但幫助了別人,同時也啟發了自己善良純潔的心性。

  斷絕妄執之心

  就是說要色空,色空指物質現象和自性空,也就是說世界上不存在永恆的事物和現象,一切都在變化,是無常的。認為妄執之心是人生諸種煩惱的根源。佛門僧侶,素有苦行僧之稱,他們生活簡單樸素,長壽者卻比比皆是。有位法師用一句話概括了佛家的養生之道——養生先養心。

  世事的紛擾,內心的掙扎,總使人覺得人生是多麼的寂寞無助,總是不由自主地陷入無可名狀的憂傷中。很多無奈苦惱的事,我們很難擺脫;世上有太多的忙碌緊張,我們無法逃避。名利是生存的需要,我們必須去孜孜以求,欲望卻是人性的膨脹,為了達到目的所付出的心計勞力,比起單純的物質需求還要讓人疲憊憔悴。內心那股壓迫人心的力量,使我們一天到晚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因而時時感到焦躁不安,此時理想與愛情成為多餘,成為夢中美麗的幻象,心靈的安寧被物質被欲望所奴役,心態的失衡使人生走向悲哀無助,若到極處,甚至可能鋌而走險。

  因此,擁有一顆平常心就愈加顯得珍貴了。

  平常心是對生命透徹的領悟,古人曰:生命薄如蟬翼,存在就該滿足,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此氣象之下,一切煩惱困頓,均可棄之流水,領悟生命的真諦,知曉彌足珍貴,就會以一顆寧靜的心善待一切。

  日本學者鈴木大拙說:井邊的牽牛花纏住我的木桶,我借水喝。這是多麼博大恢宏的心境,又是多麼蕩人心魄的情懷,為了珍惜一個弱小的生命,寧願去借水喝,如果沒有一顆悲憫的平常心,是難以做到的。

  平常心是一種境界,在達到這種境界之前,心路常常有極為坎坷的歷程,曆了險峰,經了幽谷,才發現世事滄桑,如夢、如幻。

  一切從生命出發,我們便可以做出最合理的選擇,一面對生命盡心呵護,一面又悉心體驗,東湧西沒,毫無蔽障,對人寬容平和,隨方就圓。

  因此,平常心不僅使人具有大海一樣的氣度,還使人穩重如山。狂風暴雨之中,驚濤駭浪,松林翻滾,可大海深處平靜如昨,山巋然不動,以如此胸懷去實踐人生,就無所畏懼。對困難也絕不能退避,諸葛亮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淡然面對人間是是非非,保持心靈寧靜的同時,不忘對理想的追求,對寶貴生命的敬畏,長此以往,定可令生命發揚光大。

  保持空杯心態

  古時候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裏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進門後,他對大師的徒弟說話態度十分傲慢,老禪師卻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並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是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裏倒?”

  大師自語地說:是啊,既然已滿了,我幹嗎還倒呢?”

  禪師的本意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嗎還要到我這裏求教?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每天都在發生。每個人都想不斷地充實自己,但由於沒有保持良好的心態,卻一事無成。不管學什麼,都要把自己當做一無所知的人,才能學到東西。無法保持空杯心態的人,對所學的總是有種成見,進而轉變為溝通困難,最後導致聽不進和聽不見。

  佛教養生的奧秘

  佛教養生歌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第一,是非以不辯為湯藥。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捷,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肅穆為莊嚴。

  凡是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百丈禪師

  

  

  佛家養生百字訣

  

  晨起未更衣,靜坐一支香;

  穿著衣帶畢,必先做晨走;

  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

  接客如獨處,獨處有佛祖;

  尋常不苟言,言出大家喜;

  臨機勿退讓,遇事當思量;

  勿妄想過去,須思量未來;

  負丈夫之氣,抱小兒之心;

  就寢如蓋棺,離床如脫履;

  待人常恭敬,處世有氣量。


 


第二節 回歸自然


 


第二節 回歸自然——來自道家的養生啟示

  

  

  道家的養生觀,強調回歸自然,強調天人合一,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

  靜為根

  《周易》的動靜觀不僅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在養生學中的應用更是明顯,所以,我國無論是動養生還是靜養生,五千年來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無論道家、儒家、佛家在靜養生方面都有獨特之處。

  法自然

  道家強調回歸自然,強調天人合一,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理論,就是要自然無為,順其自然,返璞歸真。

  道家的許多養生觀點尤其適合女性養生,如:尚虛靜、貴柔順……這些都是女性養生的最佳方案,也就是說要順其自然,不要違背自然規律。

  道家的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其精神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融一,突出天人合一的養生觀。比如春天萬物發芽生長,早上太陽懶洋洋地曬著,人就該順應自然的節律,可以早起,散開頭髮披在身上,很悠閒地在寬敞的庭院裏散散步。

  尚虛靜

  崇尚虛靜,是老莊道家清靜虛無思想在養生中的應用。所謂虛,就是少欲。就是要少思寡欲。少雜念。少貪念,跟《黃帝內經》提倡的恬淡虛無道理是一樣的。正如《老子》所說:致虛極,守靜篤。也就是要恬淡虛無,跟《黃帝內經》的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一樣的道理。

  還要善於知足,這是《老子》的觀點,所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都表明清心寡欲是道家養生的重要原則。

  貴柔順

  柔指柔順,《易經》乾剛坤柔,儒家重乾卦剛健;道家貴坤卦柔順,柔也即柔和,《老子》十分注重柔和。對生命也主張輕撫,主張柔養,如《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說要保護生命,避免過用,防範高壓,要少欲。

  所以道家的清靜無為是為了讓生命處於和諧的陰陽平衡狀態,而不是勉強的陰陽平衡。這就是《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精神。

  所以平時多讓身體處在一種柔和的陰陽平衡狀態,而不是超負荷、超高壓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節 仁和謙溫


 


第三節 仁和謙溫——來自儒家的養生法則

  

  

  儒家養生的核心是德養生。德養生也就是倫理養生,體現了由孔子、孟子開創的重視倫理養生的特點……

  強調有,才能長壽的秘訣

  儒家的德是遵行孔子的仁愛觀。所以,德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行仁愛,也就是要仁義忠孝。

  孔子的名言仁者壽,就是強調講仁愛、仁義、仁政的人,必有好報,有好的品德的人,必然長壽;反之,品德惡劣的人多折壽。強調只有對他人愛、對社會仁,才能長壽。

  和為貴,就是說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人,個性都比較好,所以就長壽。

  禮之用,就是說講文明、講禮貌的人,具有好的心態,所以能長壽。

  總之,儒家重視倫理養生,這是最文明、最高境界的養生,孔子提出大德必壽就是儒家德養生的宗旨。

  修齊治平中透露的養生策略

  修齊治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口號、人生觀,也是宣導人要與社會融一。結合到養生,啟示人的生死離不開家庭社會,因為人不是孤立的。這就是儒家強調家庭養生的緣由。

  所以養生不是孤立地整天考慮我該吃什麼,該怎樣運動,怎麼保養,這樣就狹隘了,可能還會適得其反,背道而馳,而是提倡人的生命應該融合到社會生活中去,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放下小我,這種積極的心態是極有利於女性養生的。

  儒家強調的是入世、濟世,這對女性養生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這一精神告訴我們,人活著不是只為自己,能幫助別人是最大的快樂,這樣的快樂將有助於我們健康長壽——做一個仁愛寬容的女人,不亦樂乎?

  和諧對女性養生的重大意義

  儒家經典《周易》中的保合太和,乃利貞。就是告誡人們要融合,要統一,這樣才彼此有利。結合到女性養生,只有夫妻之間、母子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融洽了,身心才能快樂,人體也才能健康。

  儒家的中心思想在和諧,人的生命現象中有不斷的衰老,也有不斷的新的生長,新陳代謝是一個動態的和諧狀態,女人要長壽要延緩衰老,就是要盡可能地維持這種動態的和諧,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身體發生的變化,積極地調整,達到新的和諧。和諧狀態維持得越好,衰老就離得越遠。

  不時,不食的儒家飲食養生方案

  首先,孔子提出:不時,不食。就是說,不符合四季的食物,就不吃。反季節食物要少吃,強調吃節氣菜。孔子的這句名言,是四季養生的經典名言,奠定了四時養生的基礎。

  其次,孔子提出食無求飽。就是宣導要飲食有度,食養有節,以免損傷脾胃或形成肥胖症。

  再次,孔子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告誡飲食要粗中有細,既要全面吃,也要保證品質。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養生觀

  孔子宣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強調人要多融入到自然中去,提倡人與自然相融一,也就是要突出整體養生。


第一节追根溯源


 


第四節 追根溯源——古代思想家的養生觀

  

  孔子的養生觀

  孔子是《論語》的作者,春秋時代著名思想家,活到73歲,在古代算是長壽的人了,也可以說是古代的養生專家。

  他的主要養生觀是:

  仁者壽:開創了我國倫理養生的先河。

  不時,不食:強調吃時令菜(四季菜)。開創了四季養生的先河。

  推出少、壯、老三個階段的養生準則:

  少年養生,戒之在色,因為少年時候血氣未定。

  壯年養生,戒之在鬥,就是不要太拼命。

  老年養生,戒之在得,因為血氣已衰,就要知足了。

  孟子的養生觀

  孟子,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創始人之一。活到84歲,寫了一本書叫《孟子》。

  他的主要養生觀點是:

  《孟子》主要強調倫理養生。重點是養氣,養浩然之氣,人有了這個凜然正氣,就立得正、站得直,錚錚鐵骨,活得瀟灑灑脫,自然會長壽。

  與此相適應,孟子的倫理養生又提出捨生取義的觀點,有舍才有得,這種超脫,反而會成為人抵抗厄運、抵抗戕害、保證生命品質的精神動力。

  提出重氣節的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還主張清心寡欲。他說養心莫善於寡欲

  老子的養生觀

  老子也叫老聃,春秋時代著名思想家——道家的祖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著名壽星。

  老子長壽的秘訣在神養。

  他主張清靜無為,強調無欲靜養;主張知足常樂。

  老子尤其主張道法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相融一才是更高境界的養生。

  莊子的養生觀

  莊子名莊周,戰國時代著名道家人物。

  莊子也重神養,主張忘我的超神養生。重吐納,提出吐故納新。重仿生養生,提出熊經鳥申的導引方法。

  韓非子的養生觀

  韓非子,是戰國時代法家思想家韓非,著作是《韓非子》。

  強調食養生:認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雖然口感好,但易傷人身體。

  重視神養生:主張少費神,少勞心。

  主張靜養生:認為靜養有利於身體健康。

  《呂氏春秋》的養生觀

  這本書是秦時著名政治家呂不韋集合他的門客寫成的,所以冠以呂氏,書的內容龐雜,一般歸到雜家。

  主張節制情欲:提出聲色滋味不節,都不利於養生。

  重視通竅:提出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認為人體三百六十節都通利,才能目明耳聰,鼻息、口和。強調去汙排毒,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污毒不能清除的緣故。後來成為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成語,告誡人們要經常運動,才能健康長壽。


 


第二节寧靜致遠


 


第五節 寧靜致遠——靜養生的長壽之道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淮南子·主術訓》說: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類似的詞語還有很多,例如:一動不如一靜、以逸待勞等等。都是在說動和靜這兩種生命現象。

  這就說到了東方養生學上的兩大法寶:動養生和靜養生。

  按照《周易》的陰陽原理,動則生陽,靜則生陰。比較而言,練動功的,動則生陽,可以增強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練靜功的,靜則生陰,可以降低人體的消耗,人的壽命也相對較長。

  動養包括:跑、跳、走、爬、打球、游泳、騎車……

  靜養包括:靜坐、睡眠、閉目養神……

  那麼我想問一問,是老虎、豹子的壽命長,還是龜、蛇的壽命長?

  回答當然是龜、蛇壽命長。

  研究表明,壽命與呼吸頻率成反比:呼吸頻率愈慢,壽命愈長。龜每分鐘只呼吸14次,壽命可達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人每分鐘呼吸多達1620次,壽命僅幾十年。這些說明保養、節能、減少消耗是養生長壽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就啟發我們動養和靜養一定要合理安排,不能偏頗。

  有的人以為拼命運動身體自然會好,其實不然,運動過度的人壽命並不會長。

  生活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老奶奶的壽命一般比老爺爺的要長,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除女人生理特點之外,女人比男性要善於靜養。

  所謂靜養,就是節奏慢,包括呼吸慢、心跳慢、吃飯慢、動作慢……總之,一切都優哉遊哉,她們運動少,吃得少——所謂少吃少動,沒事多睡覺,一句話,活得很舒服。

  這些特點都和龜、蛇一樣,善於節能,善於靜養,於是陽氣耗散得少,陰津保護得好,所以生命的燭光能常亮不滅。

  而老爺爺則相反,喜歡動養,就是節奏快,包括呼吸快、心跳快、吃飯快、動作快;好喝酒、侃大山、玩牌、好運動、睡得少,所謂多吃多動,精力倒是好,但不一定能長壽;有的也能長壽,但遠沒有靜養來得舒適。特點是像虎、豹一樣,大量耗能,於是陽氣耗散得多,陽氣、陰津保護得差,所以生命的燭光熄滅得早。

  相對而言,靜養比動養更能長壽,而且狀態從容不迫,悠閒自在。

  但是,這也並不是說就不要做運動,而是提倡要動靜交替、勞逸結合。

  只靜養不運動是錯誤的,只運動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對。正確的養生方法應該是動靜相間,剛柔相濟,亦動亦靜,缺一不可。

  靜養生是對生命的輕撫

  靜養生能降低陽氣及陰精的損耗,從而維持生命的陰陽平衡,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a.哪些人宜靜養生?

  動養與靜養要相輔相成,有的人應以動養為主,靜養為輔。如有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肥胖遺傳基因的人,身體肥、血脂高、腰圍及腹圍超標的人應以動養生為主,靜養生為輔。反之,血脂不高,腹圍、腰圍正常,體重不超標,無高血壓、冠心病、肥胖遺傳基因的人,應以靜養為主、動養為輔或交替進行。

  處理好動養生和靜養生的關係,才能達到精力好又能延長壽命的最佳目的。

  b.靜養生須心先靜

  只有心先靜下來,全身才能靜下來。要心靜下來,就要少點欲望。

  c.常做5分鐘靜養功

  方法:半坐或躺下,然後半閉眼,兩臂自然下垂,把意念集中于下丹田(臍下3),然後做深呼吸,想一件美好的事。這叫做以一念代萬念。如此靜養5分鐘即可讓大腦清醒。

  運動過度的十大身體信號

  1.胸部大汗:汗為心之液,運動過度,前胸大汗,如伴有心慌、氣短,那就有可能是運動過度、心臟受到影響的信號。應立即停止劇烈運動。

  2.頭暈心慌,眼前發黑:這是心、腦供血不良的信號,應立即停止運動,坐下休息,降低頭部位置,以保證頭部供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urphywu1206 的頭像
    murphywu1206

    生門古法洗髓功

    murphywu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