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感染癌症嗎?
新的研究發現,人會經由感染致癌,但癌症也因此有了預防之道。
二○一○年三月,身懷第三胎的加拿大婦女克莉斯汀.佛索維契進入妊娠期第三十五週,這時被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醫師希望盡早為她治療,於是在第三十七週進行剖腹生產,先把男嬰取出,再趁局部麻醉的藥效還沒消退,為她做根除性子宮切除術,同時割除淋巴結。佛索維契回想道:「他們依慣例把小孩放到我懷裏,說:『恭喜你生了個男孩,親他一下吧。』接着就抱開嬰兒,把我先生也趕出手術室,讓外科醫師進來。」她的兒子非常健康,而她現在也沒有癌症纏身。
佛索維契的母親在二十八歲時也得了子宮頸癌,雖然動過手術後同樣平安無事,但佛索維契不希望女兒愛莉西斯再承受這種風險。如今她不必再為女兒擔心:這位三十五歲的母親會在有生之年看到疫苗問世,愛莉西斯注射後便可受到保護,不受子宮頸癌的威脅。
佛索維契和許多擁有相同遭遇的人都在見證一場進行中的革命,一場將使醫學面貌永久改觀的革命。多年來,我們一直認為癌症乃因生活習慣(多油脂的食物、抽菸、缺乏運動等)、環境因素(污染、輻射、紫外線等),或是基因突變所致。不過現在科學家已發現,感染(由病毒、細菌或寄生蟲造成)也會導致某些癌症。這些感染不會引發症狀,只是悄悄地讓細胞潰爛,產生病變,最後引發惡性腫瘤。直至今天,由於這類感染通常不會讓人感覺不適,因此也不會有人想到要就醫治療。
這類感染本身一般不會導致惡性腫瘤,可能還要加上三個標準的危險因子:生活方式、環境、基因。我們既了解到有些癌症若無潛伏的感染不會發作,就可以擬定全新的防癌策略:檢查有無感染、治癒感染;或接種疫苗,從根本防堵癌症。
努力不懈:子宮頸癌的突破
子宮頸癌每年奪去全球三十萬名女性的性命。一九七○年代初期,現為德國海德堡癌症研究中心 榮譽 教授的哈洛德.楚豪森醫師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舉行的科學會議上發表一項大膽的看法:引發尖形濕疣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是子宮頸癌的元凶。他的主張不為學界採信,但他矢志要找出子宮頸癌的病源。
「我深信我的方向正確,但也知道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才能證明這項推論。」人類乳突病毒有許多毒株,有的相對無害,有些則相當危險,直到一九八四年,數千種疣經過分子分析後,對毒株的理解才有所突破。楚豪森發現在百分之七十的子宮頸癌病例中,人類乳突病毒的毒株只出現兩種:HPV 16和HPV 18。
二○○六年底,一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在四十九個國家核准上市。由於人類乳突病毒是藉由性行為傳染的,所以接種疫苗的理想時機是在女性開始頻繁進行性活動的年齡前。這種疫苗迄今已有四千多萬劑分送至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