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患者問我:「林醫師,我的肩膀好痛,我是不是很嚴重啊?」在正常的認知之下,我們會認為:「身體越痛,代表身體的病情就越嚴重。」這其實只說對了一部分。


我們之所以會有疼痛的感覺,主要有三個原因:


1.           痛覺感受器受刺激:我們的身體在皮膚下層、肌腱、韌帶、骨頭、肌肉、血管、或是內臟部位有許多的痛覺感受器,它們就像偵測器一般,如果受到化學物質、熱力、或是外力撞擊等刺激,偵測器就會把異常的訊號回傳到大腦,產生疼痛的感覺。


2.           神經性疼痛:當神經系統受到損傷(例如神經壓迫、脊髓損傷、神經麻痺…),或是神經病變(例如糖尿病)時,就會導致神經性疼痛。


3.           精神性疼痛:精神障礙所導致的疼痛,較為罕見。


不管原因為何,疼痛其實是一種非常主觀的個人經驗與描述,說實在的,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夠知道你「到底」有多痛。醫學科技再如何發達,也沒有一個儀器可以判斷出你的疼痛程度,醫護人員需要依靠病人主觀的描述來知道患者到底有多痛。目前在醫院中最常用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的輔助工具為「疼痛評量表」,從完全不痛的0分,到最痛的10分,讓醫護人員引導患者說出不同程度的疼痛,也可利用疼痛評量尺上的顏色和臉譜來協助表達。疼痛指數13分屬於輕度疼痛,46分屬於中度疼痛,710分屬於重度疼痛,醫護人員藉由這樣的疼痛等級進行疼痛治療。


疼痛的感覺分成兩個部份:一個是身體方面,另一個是心理方面,而這兩個部分是互相影響的。


身體方面指的是身體的感覺,也就是前面所提的疼痛原因的前兩項。身體不同的部位其痛覺感受器的分佈不盡相同,所以相同的刺激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舉例來說:用一支原子筆的筆尖分別用力去刺在手心和刺在大腿上,痛的感覺就會不一樣,刺在手心上比刺在大腿上所產生的痛感可是多了好幾倍。


在心理方面,過度的焦慮、緊張,會降低我們身體對於疼痛的忍受力,只要稍微的一點刺激都可能覺得很痛很痛。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當我們專心一意在作某件事情,或是心情很開朗愉悅的時候,原本會痛的地方好像就不會那麼痛了。情緒,和我們「忍痛」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最讓人討厭的就是來來去去的慢性疼痛。越長時期的疼痛,就越容易讓人感到心情低落,久而久之還可能引起憂鬱、焦慮、或者是恐慌。當一個人的心情總是被身體的病痛所左右的時候,他會不由自主的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個「疼痛」上面,反而更讓疼痛的感覺不斷的被放大,產生了更多不必要的憂慮,陷入毫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疼痛感 = 身體因素 + 心理因素


 


我們所感覺到的疼痛,其實就是身體和心理的兩個因素所加成的總和。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是打針(身體因素),神經緊繃和氣定神閒(心理因素)的時候,大腦所感受的疼痛感一定不一樣。有很多的身體因素(例如被撞倒、燙到、神經壓迫、肌腱發炎…)是我們不能自己控制的,要想改善這些身體因素也需要一點時間,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從心理因素來調整:放慢呼吸,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先去作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是滴幾滴精油,讓自己泡個熱水澡,再好好的補個眠。你會發現,好像沒有那麼痛了!


疼痛,就好像是身體的警報器,警報器響起來的時候就代表身體有某個地方不對勁,我們需要好好注意,調整作息和找出導致疼痛的原因。在找到原因之前,可千萬不要驟然的把警報器關掉。感覺疼痛的時候,單單使用深呼吸,或是轉移注意力,就可以讓疼痛感明顯的減輕。這個時候再接受疼痛的治療,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身體越痛,並不一定代表病情就是越嚴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urphywu1206 的頭像
    murphywu1206

    生門古法洗髓功

    murphywu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