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心症」或翻譯為「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其臨床定義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因為發作突然,有致命的危險,一直以來都是醫師極力向民眾宣導預防與治療的重要疾病。肉類食物富含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將造成高血脂症和動脈粥樣硬化,往往被視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元兇,然而吃多少肉才算是「過多」呢?


 


20082月,《歐洲臨床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刊載一篇來自希臘的研究報告,評估了肉類食物攝取量與急性冠心症之間的關係。研究者於18個月的研究期間,在希臘各地的醫院收集共848位首次發生急性冠心症的個案,和1078位隨機選出、沒有心血管疾病史的對照組個案,兩組在性別、年齡、居住地區分佈上條件相當,病歷記載完整,且都接受飲食和運動習慣的問卷調查,經過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發生急性冠心症的個案每月平均攝取6.5份肉類食物;而對照組每月平均只攝取4.9份肉類食物,其1份的量約為60克,兩組的差別在統計上有顯著的意義。


 


 



常吃紅肉 體內鐵蛋白亮紅燈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助理教授蕭敦仁一項大型調查研究發現,體內鐵蛋白濃度愈高,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進而併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機率也愈高,而這些高危險通常有常吃紅肉、動物內臟及喝酒的飲食習慣。


蕭敦仁表示,新陳代謝症候群是威脅國人健康的危險因子之一,為進一步找出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成因,他為桃園某電子工廠4千多名員工做健康檢查時,特別分析他們的健檢資料。


1900多名已被排除罹患慢性肝病及BC型肝炎的員工,篩檢發現12%是新陳代謝症候群患者,比率不低。其中,年紀較大、有脂肪肝、BMI(身體質量指數)偏高、體內鐵蛋白濃度較高及男性,都是引發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蕭敦仁說,體內鐵蛋白濃度是以前醫界不曾觀察到的一項危險因子,這個新發現,對防治新陳代謝症候群有積極意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金惠民表示,1992年芬蘭的研究即發現,體內含鐵量太高,會誘發低密度膽固膽的氧化,導致動脈狹窄及硬化,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今,又證實鐵蛋白濃度和新陳代謝症候群有關,將有利於未來的疾病防治。


蕭敦仁指出,鐵蛋白貯存在骨髓、肝臟、胰臟及心臟等重要器官中。大多數食物都含鐵,其中又以動物內臟及豬、牛、羊等紅肉含量最多。那些被檢出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電子工廠員工,都有吃這些食物的習慣,加上又常喝幾杯,體內鐵蛋白濃度才漸升高,終至健康亮起紅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urphywu1206 的頭像
    murphywu1206

    生門古法洗髓功

    murphywu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