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不過是陳述事實而已。
雖然我從本書的一開始就不斷地批評藥物,但是我並沒有惡意。當然,我跟製藥公司也沒有仇。
另外,不知道是因為道義感強烈還是人品高潔,幾乎所有的醫生都不會想要把這個惡劣的事實直接說出來。
媒體也由於立場的關係,不得不尊重贊助商,所以它們也不願意道出真相。藥物的廣告很多,因此我們也知道製藥公司是巨大的贊助商團體。
那麼,事實該由誰來說呢?
從患者(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有時候還是需要陳述事實的代言人吧?在本書中,我就擔下了這個任務。
不過我也必須先說明,只有極少數的善良醫生會在治療患者時盡量不使用藥物。
這種特立獨行的醫生非常了解藥物是兩面刃,所以只會在「情非得已」的時候,才開必要性最低限度的藥方。
而且,他們會在觀察服藥效果的過程之後,細膩地增減藥量。當然,適當的時候來臨,他們絕對不會忘記立刻請患者停藥。
這才是醫生該有的態度。
每個人的身體差距甚遠,無論是多了不起的名醫都沒辦法百分之百地事先預測藥物的效果和副作用。由於無法預測藥物引發的作用,開藥對於醫生來說,就像是賭博一樣。
舉例來說,醫院的初診病歷單上一定會詢問有無「藥物過敏」的項目。確實,過去曾經引起過敏的藥物再引發過敏的可能性很高,所以這個詢問項目可說是相當有用。
相反的,再次服用之前吃了都沒出問題的藥物是否安全,那可就說不準了。之前服用了沒問題,這次服了卻沒效的案例也所在多有。因此,開藥和賭博是很相近的。
再讓我重複一次,藥物是毒物。在懂得善加使用的專家(醫生或是藥劑師)掌控下,這種危險的東西才能成為發揮真正功效的「好東西」。也就是說,藥物變成「好東西」的時刻,本來就非常有限。
我來舉一個典型例子。
比方說類固醇。在社會上,這種藥物嚴重被視為壞東西,但是類固醇卻是在必要時刻能夠救人一命的少數藥物。
像支氣管氣喘的疾病,平常幾乎不會有症狀,所以大家也不會覺得這是一種嚴重疾病。
然而,這種疾病一旦發作,常會出現嚴重發炎反應,導致支氣管封閉,幾乎完全無法呼吸。如果放著不管,就會致死。
蕎麥過敏也是非常危險的疾病。對蕎麥過敏的人如果不小心吃了蕎麥麵,全身的血管就會突然擴張,導致血壓下降,陷入休克狀態。大部分的患者會連意識都失去,放任不管的話,丟掉小命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這兩種案例發生時,救護車能不能立刻趕過來為患者注射類固醇,就成為左右生死的關鍵了。倘若沒有類固醇這種藥,無論多偉大的名醫都救不活這些患者。
類固醇是能夠即速遏止發炎反應的妙藥,因為類固醇而救活一條命的人數,應該非常壯觀吧。
實際上在日本,光是因為支氣管氣喘發作而犧牲的人數,一年就大約有六千人之多,這是凌駕於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數字。只要做妥適的處置,這些人應該都會得救才對。
也就是說,藥物之中還是有極少數屬於「絕對不能沒有的藥」。只不過,使用這些藥物必須非常謹慎,同時使用的範圍也極其有限。
藥物本來就是這樣的東西,絕對不是可以讓各位讀者毫無顧忌地經常服用的商品。
(本文作者:岡本裕)
(摘自:90%的藥都不能吃,由平安文化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