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班族 保「胃」三部曲,遠離胃潰瘍 飲食四大迷思


作者:謝明玲  出處:天下雜誌


胃潰瘍不僅疼痛,影響生活,反覆發生,更可能造成穿孔,危及生命。


但胃潰瘍只能吃細軟的食物?不能喝的酸的飲料?胃潰瘍的保健守則儘管簡單明確,卻容易存在迷思。


隨著胃鏡漸漸深入,李先生的胃壁清楚的浮現。光照之處,有許多紅色小斑點,那是發炎的跡象。


不過二十五歲的他,工作緊張,吃飯常不定時,或得在短時間內掃光飯菜。不正常的飲食習慣,成了年輕就胃潰瘍的主因。


今年二月,一名十一歲的國小男生罹患胃潰瘍的案例,讓不少人擔心,胃潰瘍正在年輕化


「雖然沒有大規模統計,但年輕人胃不舒服的情形,似乎不少,」國泰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洪志聖發現,許多年輕人抽煙、喝酒,有的人喜食巧克力、喝咖啡或碳酸飲料等,都易引起胃酸分泌


胃潰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上腹的燒灼痛、悶痛,通常在空腹時疼痛,有的人在吃飽後會稍緩解。林口長庚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唐瑞祥提醒,如果疼痛持續超過兩個星期,就該求助醫師。


儘管胃潰瘍並非不能回覆的傷害,但洪志聖提醒,反覆的潰瘍可能造成穿孔,胃裡的東西和空氣也可能因此跑到腹膜,腹膜因此腫脹與劇烈疼痛,甚至引起嚴重的細菌感染,而有致命危機。


胃潰瘍的飲食守則與迷思


潰瘍發生的急性期,需要飲食控制,醫師也常配合使用抗生素。


度過了急性期後,遠離胃潰瘍的守則很簡單,就是適時舒緩壓力,以及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避免刺激性食物,包括太辣、太酸、生冷、太甜的食物,以及咖啡、茶、酒精等刺激性飲料;同時,使用鎮靜劑、止痛藥、阿斯匹靈時,確實遵照用藥指示,不濫用。


胃部保養守則儘管簡單,一般卻存在許多對胃潰瘍的迷思:


迷思一:得到胃潰瘍時,應該少量多餐?

許多人存在著胃內應該要保持一定食物量,避免胃酸空分泌,侵蝕胃壁的觀念。


但唐瑞祥指出,胃壁細胞分泌胃酸,幫忙消化食物,胃酸分泌與食物就像比賽足球的兩方角力,保持平衡就好。如果沒吃東西的話,胃酸的分泌量自然就低。而幽門桿菌可能造成胃潰瘍的原因,就是它會破壞胃壁的防禦機轉,讓平衡傾斜。


醫師們建議,一般還是建議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即可


迷思二:胃潰瘍的人只能吃細軟的食物?

洪志聖解釋,急性期後幾天正在恢復的病人,的確是從吃比較細軟、流質的食物開始。


但如果潰瘍已經停止出血,也以制酸劑治療了,症狀已改善,就可以慢慢恢復一般飲食。


迷思三:受過潰瘍傷害的胃,最好多吃稀飯?

醫師們不建議一直吃粥。原因之一,是就像傷口癒合結疤一樣,營養足夠,組織修復的能力比較好


洪志聖也表示,有的人吃稀飯會覺得吃不飽,而不知不覺吃太多,稀飯內又有許多澱粉液體,對胃的恢復不見得好。


因此,如果不是出血型的潰瘍,急性症狀恢復三、四天後,建議回覆正常飲食。


迷思四:為了保養胃部,不該吃酸性的食物?

許多人存在著「以酸引酸」的看法,擔心不該吃太多酸性食物,刺激分泌胃酸。洪志聖表示沒有這樣的說法。


唐瑞祥解釋,不論是否為酸性食物,胃部只要有食物進入時,就會分泌胃酸,胃部的酸鹼值有複雜的機轉調控。只要不刻意吃太酸的刺激性食物,一般如鳳梨、檸檬等酸性食物是沒有問題的。


事實上,胃壁長期處於弱酸性,胃部的許多不適與疾病,主要原因不是胃酸過多或過酸,而是胃壁黏膜的防禦機轉被攻破。


發生潰瘍之後


在潰瘍發生之後,除了飲食調控與生活壓力的緩解,洪志聖提醒,一定要記得回診。


他解釋,大部份的潰瘍都是良性,但也有些是惡性。特別是早期的胃癌都是以潰瘍表現,單單用內視鏡不見得能判斷清楚。因此胃潰瘍的病人幾個月後一定要回診追蹤,看潰瘍是否結疤,還是繼續惡化,來確定是否為胃癌。


 

上班族 保「胃」三部曲

一般人習慣吞胃藥壓住胃痛,卻不代表胃真的沒有問題,反而延誤治療時機。三個檢驗步驟、三招保胃守則,帶你遠離三種常見胃病。


對陳經理來說,每到開會前半小時,他的胃就開始蠕動不安,然後,他就習慣性的吞幾片胃乳片,安撫焦躁的腸胃,不要在已經神經緊繃的開會時間再來攪局。


午餐不按時吃也不稀奇。電話、會議、公文或者電子郵件一來,常常就過了十二點半。一點多,他才托著疲累的身體到樓下隨意買個三明治解決,以趕上兩點開工的時間,是常有的事。


傍晚應酬的場合,大魚大肉與酒精,把他空虛一天的胃飽食起來。接著,他就帶著飽漲的胃累得倒頭就睡。


不正常的飲食作息、焦慮的工作節奏,胃的不適成為上班族常見的問題。但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也是內科主治醫師吳明賢觀察到,因為胃的痛常是「悶痛」,會讓人感覺不舒服,卻不是劇烈到無法忍受的痛,因此很多人習慣性吞胃藥,或者忍忍就過去了,常一拖拖很久。


但國泰醫院汐止分院腸胃科主任楊瑞能點出,一般人習慣用藥壓住了狀況,卻不代表胃真的沒有問題,反而延誤治療時機。


「特別是胃腸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定和臨床症狀吻合,」他說,有時候沒有大痛,卻是大病的前兆;也有人痛得叫救護車,卻只是輕微的胃發炎,因此很仰賴專業判斷。


當腹部疼痛出現,求助醫師前,第一步該如何自我檢驗?


一、位置。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唐瑞祥表示,一般胃會有毛病,痛的部位是「上腹部」,也就是肚臍以上、肋骨以下的位置。


而如果痛的位置很靠近腰,或者比較靠兩側,可能也不是胃,反而和膽胰或其他器官較有關係。


二、與飲食的關聯。接著,可以觀察這樣的疼痛出現在吃飯之前或之後。例如有的人是「餓痛」,吃東西稍會緩解,那麼就有可能是潰瘍;如果是吃飽後痛,那麼就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而胃食道逆流通常也還伴隨著酸水逆流,或胸口灼熱等現象。


三、與排便的關聯。如果在解便之後,肚痛能比較緩解,或許能推定是和腸較有關係。


但吳明賢也提醒,以上的判斷法都是很粗略的,上班族在症狀持續不止時,應該儘速求醫;唐瑞祥也點出,特別是上腹痛,也可能是肝病,或者膽結石,或者十二指腸潰瘍等,還是應該求助專業檢查。


上班族常見的胃部疾病


而就胃病來說,吳明賢點出,一般上班族常見的胃部困擾有三種:


一、消化性潰瘍


最 常出現的症狀是「餓痛」,也就是空腹痛;但也有的人潰瘍不會疼痛,而是容易感覺飢餓,或者吃東西后容易吐或腹脹。吳明賢指出,目前對消化性潰瘍的認知,主 要病因是幽門桿菌或者胃酸分泌失調;而壓力、情緒與不正常的飲食行為,會讓胃的保護機制薄弱,誘發疾病,或讓它更嚴重。


一般來說,治療消化性潰瘍去除病因即可。但吳明賢表示,因為潰瘍就像身體的傷口,有時候不治療也會自動癒合。有的人因此沒有完整治療,而在太忙、壓力大的時候就會復發。


這樣反覆潰瘍而不尋求根治的人,可能會有胃出血、胃出口阻塞甚至胃穿孔的併發症。楊瑞能更提醒,因為胃癌的早期症狀也可能與潰瘍雷同,因此當持續出現小許悶痛症狀,都應進一步檢查,排除腫瘤的可能。 


二、胃食道逆流


暴飲暴食,吃東西太快太急,或者在吃飽之後馬上坐下、或躺下趴下睡覺,胃的食物容易穿過沒有閉鎖的賁門括約肌從胃跑到食道來。


如果經常發生,可能會傷害到比胃黏膜還要脆弱的下端食道黏膜,造成食道糜爛、潰瘍,也有小比例的人會變成食道癌。


三、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吳明賢表示,這樣的病人會感到胃悶漲、不舒服,但做胃鏡或超音波檢查時,卻沒有潰瘍或膽結石的現象。雖然這種疾病的成因不清楚,但例如壓力、飲食的不正常或者情緒,都被認為有關聯。


楊瑞能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非潰瘍性的胃腸功能障礙或許靠著吃胃藥就能緩解,但潰瘍性與非潰瘍性的胃不舒服一開始常很難判辨。上班族還是應該小心。


上班族保胃守則


一、正常飲食,給食物恰當的消化時間。重點是多樣均衡而節制的飲食。唐瑞祥建議,除了「吃飯皇帝大」,要專心、細嚼慢嚥外,吃飯之後也不要馬上趴睡或者工作;睡前三小時也儘量不要吃東西。


二、少吃高脂肪與高油炸的食物。過油或過高脂肪的食物,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多,且在胃部停留的時間延長,提高得到胃食道逆流的機會。


三、市售胃藥治標不治本。一般市面上的胃藥有三種類型:一種是酸鹼中和、一種是胃黏膜保護劑,第三種主要在抑制胃酸分泌。這三類藥都不需醫師處方,能簡單在藥局買到。但主要都在「解決痛苦」,不在「治療病症」。


「都是治標不治本,」吳明賢提醒,「一者很容易把真正嚴重的疾病蓋住,二者可能會錯失治癒的時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urphywu1206 的頭像
    murphywu1206

    生門古法洗髓功

    murphywu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