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見是無明
經號:62( 59)[ 53]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比丘!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此五受陰,不為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起貪欲。
云何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見色是我,異我,相在。 如是,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
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說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比丘!云何聖弟子,有慧、有明,不說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
如是,受、想、行、識,不見是我,異我,相在。
如是,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五受陰不見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
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解說
我們凡夫無慧、無明,在色、受、想、行、識等染著的身、心反應(五受陰)中,覺得有一個能主宰、恆常不被改變的我存在著(我見),被這個五受陰所束縛(繫著,就如狗繫柱)、所煩惱驅使(使),就如同心被打了結一樣而生貪欲。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無慧、無明,認為確實是有一個恆常不被改變,具有主宰能力的我。於是,在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中,一一去找尋:或者認為色受陰就是我(是我);或者認為不是我,而成了我所(異我);或者認為我包含了色受陰,或含藏在色受陰中(相在)。
如果能放棄這樣的觀念與想法,就不會被五受陰所束縛、所驅使,心,也就不會像打了結一樣地欲貪著。
五蘊中的色蘊,不管是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好、醜,遠、近,在如實的正觀下,都會顯現出,那是無常的。受、想、行、識也是一樣的。
三、討論
(1)在「無明蓋、愛結繫」的經文中,說貪、瞋、癡是我們凡夫煩惱的根源。如果,再進一步想一想貪、瞋、癡的共通處,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執」。經中說「我見」、「身見」,印順法師解說為:「『我』是主宰義,對周圍的一切,能作得了主,能自由支配,必需如此才可名為『我』」(《佛法概論》第一五五頁)。因為有這樣的主宰欲,才會貪(順我時),才會瞋(逆我時),才會癡(看不清楚或扭曲緣起事實時)。
(2)從哪裏產生我見無明呢?第 45(157)[91]經中說:「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什麼是受陰?第55(167)[101] 經中說:「云何為受陰?若色是有漏(第 56(168)[102] 經中說能生愛、恚的是有漏法),是取,若彼色過去、未來、現在生貪欲、瞋恚、愚癡及種種上煩惱心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受陰。」第 58(170)[104] 經中說:「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欲生、欲轉。 」第 44(156)[90] 經中說:「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於色愛喜、讚嘆、取著,於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隨變異。心隨變異故,則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顧念,以生繫著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以,綜合來說:我見,是因為對五蘊的集、滅、味、患、離(七處三觀)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所以對五蘊產生貪愛、取著(五受陰),而有「我」(能主宰)、「我所」(屬於我的,被主宰的)的錯覺與錯誤觀念。
(3)在五受陰生我見中,又以四無色受陰為最。第 289(470)[327]經中說:「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因為人們對四大色身(地、火、水、風)比較容易察覺其變化無常(有增、有減、有取、有捨),就比較容易產生厭離感,而對心、意、識卻比較不容易察覺而產生執著。然而,事實上,四大色身如果善於保養(若善消息),維持個十年,甚至百年,並沒有問題。反而是心、意、識,隨時都在變化,就像「獼猴遊樹林,攀捉枝條,放一取一」(第 289(470)[327]經),不斷地變換,更不應該執著為「我」的。
(4)「我見」,其實只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一種想法。它沒有形體,也難以捉摸,但是卻具體地、無處不在地影響我們的行為。好像只看的到它的威力,卻茫然不知所措。然而,經中末尾說,「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訊息。這是說,可以從觀察無常著手,從體會無常、接受無常的修學,來破除「我見」執著的。
(5)其它有關五蘊計我的經文:
64(61)[55],43(155)[89], 44(156)[90],46(158)[92]。
經號:62( 59)[ 53]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比丘!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此五受陰,不為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起貪欲。
云何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見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見色是我,異我,相在。 如是,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
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說我、繫著、使、心結縛而生貪欲。
比丘!云何聖弟子,有慧、有明,不說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
如是,受、想、行、識,不見是我,異我,相在。
如是,多聞聖弟子,有慧、有明,於五受陰不見我、繫著、使、結縛心而生貪欲。
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解說
我們凡夫無慧、無明,在色、受、想、行、識等染著的身、心反應(五受陰)中,覺得有一個能主宰、恆常不被改變的我存在著(我見),被這個五受陰所束縛(繫著,就如狗繫柱)、所煩惱驅使(使),就如同心被打了結一樣而生貪欲。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無慧、無明,認為確實是有一個恆常不被改變,具有主宰能力的我。於是,在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中,一一去找尋:或者認為色受陰就是我(是我);或者認為不是我,而成了我所(異我);或者認為我包含了色受陰,或含藏在色受陰中(相在)。
如果能放棄這樣的觀念與想法,就不會被五受陰所束縛、所驅使,心,也就不會像打了結一樣地欲貪著。
五蘊中的色蘊,不管是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好、醜,遠、近,在如實的正觀下,都會顯現出,那是無常的。受、想、行、識也是一樣的。
三、討論
(1)在「無明蓋、愛結繫」的經文中,說貪、瞋、癡是我們凡夫煩惱的根源。如果,再進一步想一想貪、瞋、癡的共通處,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執」。經中說「我見」、「身見」,印順法師解說為:「『我』是主宰義,對周圍的一切,能作得了主,能自由支配,必需如此才可名為『我』」(《佛法概論》第一五五頁)。因為有這樣的主宰欲,才會貪(順我時),才會瞋(逆我時),才會癡(看不清楚或扭曲緣起事實時)。
(2)從哪裏產生我見無明呢?第 45(157)[91]經中說:「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什麼是受陰?第55(167)[101] 經中說:「云何為受陰?若色是有漏(第 56(168)[102] 經中說能生愛、恚的是有漏法),是取,若彼色過去、未來、現在生貪欲、瞋恚、愚癡及種種上煩惱心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受陰。」第 58(170)[104] 經中說:「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欲生、欲轉。 」第 44(156)[90] 經中說:「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於色愛喜、讚嘆、取著,於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隨變異。心隨變異故,則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顧念,以生繫著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以,綜合來說:我見,是因為對五蘊的集、滅、味、患、離(七處三觀)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所以對五蘊產生貪愛、取著(五受陰),而有「我」(能主宰)、「我所」(屬於我的,被主宰的)的錯覺與錯誤觀念。
(3)在五受陰生我見中,又以四無色受陰為最。第 289(470)[327]經中說:「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因為人們對四大色身(地、火、水、風)比較容易察覺其變化無常(有增、有減、有取、有捨),就比較容易產生厭離感,而對心、意、識卻比較不容易察覺而產生執著。然而,事實上,四大色身如果善於保養(若善消息),維持個十年,甚至百年,並沒有問題。反而是心、意、識,隨時都在變化,就像「獼猴遊樹林,攀捉枝條,放一取一」(第 289(470)[327]經),不斷地變換,更不應該執著為「我」的。
(4)「我見」,其實只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一種想法。它沒有形體,也難以捉摸,但是卻具體地、無處不在地影響我們的行為。好像只看的到它的威力,卻茫然不知所措。然而,經中末尾說,「彼一切正觀,皆悉無常」,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訊息。這是說,可以從觀察無常著手,從體會無常、接受無常的修學,來破除「我見」執著的。
(5)其它有關五蘊計我的經文:
64(61)[55],43(155)[89], 44(156)[90],46(158)[92]。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