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教導了比丘們隨死念的修行。
佛陀說:
「如果能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後,就會有很好的成效。怎麼修呢?應當
以隨死念分別配合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猗覺分、喜覺分、定
覺分、捨覺分,把握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的實踐來修。」
※ ※ ※
在另一次的集會中,佛陀勉勵比丘們說:
「比丘們!多修習念死,可以使大家獲得許多成果,成就許多功德,就
像沈浸在甘露中,而且是究竟的甘露之中。所以,比丘們!大家應當多
修習念死。」
聽到佛陀這麼說後,在座的一位比丘,就起來報告他的心得:
「世尊!我常常修習、思惟念死。」
「比丘!你是怎麼修的呢?」佛陀進一步問。
「世尊!當修念死時,我作這樣的思惟觀想:我只剩一天一夜可活了,
我要充分地把握這一天一夜的時間,全心全意地專注於修學世尊所教導
的,趕快得到佛法的利益,讓死後沒有遺憾。世尊!我就是這樣修的。」
另一位比丘接著說:
「世尊!我是這樣修的:觀想自己只有一個白天可活了,激勵自己要好
好把握這個白天的時間,盡我所能地專注於修學世尊所教導的,這樣,
死後就不會遺憾了。」
就這樣,繼續有比丘起來作報告。報告的內容都相同,所差別的,是觀
想還可以活命時間的長短不同:有觀想只剩下半天的,有觀想只剩下吃
一頓飯時間的,有觀想吃半頓飯的,有觀想吃四、五口飯的,有觀想吃
一口飯的,有觀想只剩下一呼一吸的一口氣的。
最後,佛陀對以上幾位比丘的報告,作了這樣的評論:
「比丘們!有比丘觀想只剩下一天一夜的時間可以活命,有觀想一天
的,有觀想半天的,有觀想只剩下吃一頓飯時間的,有觀想吃半頓飯
的,有觀想吃四、五口飯的,像這樣的修習念死,都算是放逸。因為,
以這樣來修習念死,對於助成斷盡所有煩惱的修學,其效果是緩慢的。
而觀想只有吞一口飯、只剩下一口氣可活的隨死念,是不放逸的,以這
樣來修習念死,對於助成斷盡所有煩惱的修學,其效果是猛利的。
比丘們!因此,我們應當學習不放逸,以不放逸的觀法來修習念死,勇
猛銳利地助成所有煩惱的斷盡。」
----------------------------------------------------------------------
假如只剩下一天可活,我應當如何好好利用這寶貴的二十四小時呢?這
是一個很好的反思!雖然,對勇猛精進的出家比丘來說,這是放逸不可
取的,但是,對一般人來說,能夠這樣警覺,似乎已經是一個不錯的起
步了,因為,如果比起還迷失於名利追逐之中的人,那是要幸福得太多
了。
人命確實是僅存於一呼一吸之中的,意料之外的情況,實在常有所聞,
不知什麼時候下一口氣上不來。有了這樣的觀想,平常除了養成愛惜時
間與生命,激發勇猛銳利的精進力以外,如果夠熟練,也許還可以有臨
危不亂的能力呢。反之,如果正見不足,對生命與死亡沒有正當的認
識,因而造成焦慮不安,甚至轉為病態,那就很苦了。
同樣是觀想死亡,故事〈文荼王的喪妻之痛〉,是告訴我們應當觀想至
親好友的死亡,而本則故事則是教我們,應當觀想自己的死亡。這樣,
對死亡作自他的觀想,或可以降低死亡對我們的衝擊力道。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phoenix-forward/article?mid=533&prev=627&next=531&l=f&fid=21#yartt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