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不上門 肺功能檢測和戒菸皆重要
【中時健康 陳怡君/台北報導】2011.09.01






署立豐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 
  一名罹患第四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慢阻肺)的患者,因急性發作而住院治療,一週後本以為病情好轉準備出院,不料竟發現大片肺炎,隨即投入抗生素治療,原本一度準備插管轉送加護病房,後來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及廣效性抗生素,硬是把患者從鬼門關拉回來,爾後病情穩定,至今三年不曾再住院,甚至連急診的次數也減少許多。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持續惡化的疾病。」署立豐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指出,在症狀的表現上,是慢慢逐漸的產生,並且伴隨一些危險因子,例如吸煙或職業上有害氣體的暴露,主要的症狀有咳嗽、多痰、易喘。在國外臨床預估此病發生率約10%,但台灣發生率預估在15%左右,主要是因為台灣吸菸人口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尤其是青少年和女性。現階段患者雖然以男性居多,但未來男女比例將逐漸趨近。

  慢阻肺早期的治療方式,除了勸導患者遠離危險因子如戒菸外,黃建文表示,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如抗乙醯膽鹼吸入劑,於初期投入,可改善患者在未來2、30年生命預期值的生活品質,並可大幅降低政府對健保醫療的支出。前例患者即因及時採取長效型抗乙醯膽鹼吸入劑、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吸入型類固醇三合一療法,所以能避免後續的急性發作。而在上週發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指導方針中,同樣建議及早使用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並視病患反應增加吸入型類固醇合併療法。

  同時慢性阻塞性肺病不像糖尿病及高血壓有相對準確、操作便利的檢測方法,黃建文提醒,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病要從落實肺功能檢測做起,尤其是40歲以上並曾經吸菸、或長期暴露在有害氣體的民眾,即屬於好發高危險群,更要定期篩檢肺功能,配合及早戒菸,是預防慢阻肺產生及惡化最有效的方法。











老菸槍呼吸喘當心肺出問題
【中國時報 李盛雯/台北報導】2011.08.09

  有抽菸史的六、七十歲民眾,在運動或上樓梯時常感覺呼吸急促,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加護病房中心彭殿王主任提醒,千萬不可忽視這些症狀,應儘速接受肺功能檢查,否則恐錯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黃金治療時機,嚴重者可能引起呼吸衰竭而住進加護病房,甚至有生命危險。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世界排名第四的死因,是一種吐氣時氣流受阻的疾病,初期通常有咳嗽、咳痰或運動時呼吸困難的症狀,但多被誤認為老化現象,直至嚴重影響生活機能時才就醫,延誤治療時機。

  因不同病患嚴重度不一,目前治療方式依疾病嚴重度為導向,輕度者採去除誘發因子為主,以減緩或停止肺部破壞;中度者透過長效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或合併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治療,以減緩肺部發炎反應,增進肺功能及維持正常生活品質;重度與極重度者,可考慮施以三合一療法,合併使用抗膽鹼、乙型交感神經刺激劑兩種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及吸入型類固醇,以降低急性發作機會,提升生活品質。

  彭主任解釋,目前支氣管擴張劑有多種類型,但國內患者多數具吸菸史,可透過長效型抗膽鹼藥物減緩此類病人症狀,並進行維持治療。

  彭主任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國內好發年齡約為60至75歲,但由於肺功能檢查尚未納入成人常規健檢項目,加上民眾觀念不足,往往病情惡化才就醫,呼籲應儘早將肺功能檢查納入健檢項目,讓40歲以上民眾有抽菸史或有氣喘病史者透過檢查,及早發現與治療。民眾平時應多加留意,相較同年齡者是否有呼吸困難或咳嗽情形,也應均衡飲食、透過運動訓練肺部功能,避免吸菸,達到肺部保健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urphywu1206 的頭像
    murphywu1206

    生門古法洗髓功

    murphywu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