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代人講求效率,生病、感冒或疼痛,都希望能快速去除症狀。只要醫師開的藥能迅速解決症狀,就會是門庭若市的名醫。所以為了達到最快速的效果,很多醫生只好多種藥一齊下,甚至常愛用類固醇來達到快速抗發炎、止痛的效果。
診間曾有一位外地來的病人因常胸悶來看診,她說她原先看了幾個醫師都沒用,直到看了一位當地名醫才有稍微改善。她把這位名醫開的藥拿出來, 我一看就傻眼。她的藥包括了治氣喘、心臟、胃酸逆流、鎮定劑等等,而她已經服用好幾個月了。
從一般西醫的角度,處理胸悶的病人,西醫會根據症狀、病史、檢查等依據,來判斷病人最有可能得的是什麼病,然後根據這疾病來開適當的藥。如果沒改善,才會考慮根據次要的可能性來換藥。凡藥三分毒,正常狀況下,不應該一次把多重可能性的藥都全部開給病人吃。
現在健保看病便宜又方便,所以病人習慣不停的換醫生,這個看完一兩天沒太大改善,就會換另一個醫生。所以為了留住病人,醫師只好儘量藥下的多、下的重,以求能快速壓住症狀,而不去考慮長期的後遺症。很多的急症處理不當後患無窮。本來只是感冒或傷風,休息幾天就會自然好,但症狀一壓,日後反而容易形成久咳不癒或氣喘的問題。
最好養成問醫師每種藥的功效是什麼?一定非得吃不可嗎?如能要求拿到處方簽,可以上網自己查詢藥的資訊。尤其是如果醫師一次開超過兩種藥。
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如果強制壓迫,雖一時收效,但洪水問題會捲土重來,甚至變本加厲。如果懂得引導疏通,雖然過程可能稍慢,但長期效果好很多。雖然很多醫生懂這個道理,但醫療行為會隨著病人的要求而改變。就如同有什麼樣的消費者,就會有什麼樣的供應者,我們要三思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